跳转到帖子
  • 篇帖子
    8
  • 篇意见
    0
  • 次查看
    4820

在此博客的帖子

《鬼谷子》1-14章完整版

《鬼谷子》第01章 捭阖  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,为众生之先,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;知存亡之门户,筹策万类之终始,达人心之理,见变化之朕焉,而守司其门户。故圣人之在天下也,自古及今,其道一也。   变化无穷,各有所归,或阴或阳,或柔或刚,或开或闭,或驰或张。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,审察其所先后,度权量能,校其伎巧短长。   夫贤、不肖;智、愚;勇、怯;仁、义;有差。乃可捭,乃可阖,乃可进,乃可退,乃可贱,乃可贵;无为以牧之。   审定有无,与其虚实,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。微排其言而捭反之,以求其实,贵得其指。阖而捭之,以求其利。或开而示之,或阖而闭之。开而示之者,同其情也。阖而闭之者,异其诚也。可与不可,审明其计谋,以原其同异。离合有守,先从其志。即欲捭之,贵周;即欲阖之,贵密。周密之贵微,而与道相追。   捭之者,料其情也。阖之者,结其诚也,皆见其权衡轻重,乃为之度数,圣人因而为之虑。其不中权衡度数,圣人因而自为之虑。   故捭者,或捭而出之,而捭而内之。阖者,或阖而取之,或阖而去之。捭阖者,天地之道。捭阖者,以变动阴阳,

剑弗

剑弗默认类别

鬼谷子《本经阴符七术》

盛神法五龙 盛神中有五气,神为之长,心为之舍,德为之大;养神之所,归诸道。 道者,天地之始,一其纪也,物之所造,天之所生,包宏无形化气,先天地而成,莫见其形,莫知其名,谓之神灵。 故道者,神明之源,一其化端,是以德养五气。心能得一,乃有其术。 术者,心气之道,所由舍者,神乃为之使。 九窍十二舍者,气之门户,心之总摄也。生受之天,谓之真人。真人者,与天为一。 而知之者内修练而知之,谓之圣人。圣人者,以类知之。 故人与生一,出于物化。 知类在窍,有所疑惑,通于心术,心无其术,必有不通。 其通也,五气得养,务在舍神,此之谓化。 化有五气者:志也、思也、神也、心也、德也。神其一长也,静和者养气。气得其和,四者不衰,四边威势,无不为。存而舍之,是谓神化。归于身,谓之真人。 真人者,同天而合道,执一而养产万类,怀天心,施德养,无为以包,志虑、思意而行威势者也。士者,通达之,神盛乃能养志。   养志法灵龟 养志者,心气之思不达也。有所欲,志存而思之。

剑弗

剑弗默认类别

黄帝阴符经浅解

阴符经         [原文] 上 篇         观天之道,执天之行,尽矣,故天有五贼,见之者昌。         五贼在心,施行于天,宇宙在乎手,万化生乎身。         天性人也,人心机也,立天之道,以定人也。         天发杀机,龙蛇起陆;人发杀机,天地反覆。         天人合发,万变定基。         性有巧拙,可以伏藏。         九窍之邪,在乎三要,可以动静。         火生于木,祸发必克,奸生于国,时动必溃。知之修炼,谓之圣人。          中 篇         天生天杀,道之理也。         天地,万物之盗; 万物,人之盗;人,万物之盗。三盗既宜,三才既安。         故曰: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。         人知其神之神,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。         日月有数,大小有定,圣功生马,神明出马。         其盗机也,天下莫能见,莫能知,君子得之固躬,小人得之轻命。      

剑弗

剑弗默认类别

罗织经(繁体字版)

《羅織經》新譯(全本) 維真氏 2009 年 8 月 酷吏時代須牢記——多行不義必自斃,惡人自有惡人磨。 【譯者按】本人對《羅織經》部分原文的理解與坊間可見的譯文有所不同,所以重新 譯過。不當之處,歡迎指正;如轉發、引用、刊載本譯文,務請說明出處。 《羅織經》著者來俊臣等均為唐武則天時期的酷吏。史載:來俊臣本雍州一無賴,因 誣告陷害朝廷重臣及諸王侯,被武則天賞識重用, 「授朝散大夫,拜侍御史」。他夥 同黨羽羅織罪名,實施酷刑,害人無數,最終也落得個斬首滅族的下場。網上和書刊 中已有許多對《羅織經》及來俊臣的分析和評述,本人對《羅織經》感觸最深的是其 露骨。也許正因為該文毫不掩飾地論述種種陰險毒辣的手段,標榜與傳統道德相悖的 價值觀,所以才能成為「酷吏秘籍」。當今,文化之普及,信息之便捷,思想之活躍, 都與原著者所處朝代有天壤之別。出此判斷,相信《羅織經》的讀者自會鑑別善惡, 「識破伎倆、反奸防騙,

剑弗

剑弗默认类别

太上老君所传的内观经原文及解译

太上老君是道教人物,是三清(元始天尊、灵宝天尊、道德天尊)之一,道教的理论依据是道家。要了解内观经,我们必须了解道家的宇宙观,也就是世界是怎么产生的。道家认为,宇宙产生之前只有茫茫的道,这个”道”既是宏观的概念,又是微观的概念,所谓茫茫一片,这是宏观的,也就是说这个”道”很大,大到什么程度呢,大到”至大无外”的程度,也就是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在它的外面;那么微观的小又小到什么程度呢,小到”至小无内”的程度。 既然万物一切是由”道”产生的,那么万物就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规律,有了这个规律,我们就可以了解世界,那么,我们究竟如果来找出这个规律呢?老子在《道德经》的第一章就已经告诉了我们,但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引起注意,那就是”常无,欲以观其妙;常有,欲以观其徼。”想要明白这两句的意思,先得搞明白,古文中的”妙、徼”是什么意思,”妙”是事物的”内在奥妙”、”内在本质”、”内存联系”;”徼”是事物的”外在轮廓”、”外在表现”、”外在边界”。事物是由小到大,从无到有,因此,我们观察事物发展趋向时,要”顺着”事物发展的方向去思考,要向”宏大”的方向思考;而如果我们要观察事物的由来时,就要”逆着

剑弗

剑弗默认类别

×
×
  • 创建新的...